close

大沈陽最有故事的街路,你去過幾條靜電機保養

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一些有故事的街路,它們見證瞭城市的變遷,承載瞭城市的歷史,更在人們心中烙下瞭深深的回憶。回望歷史,這些老街路的嬗變與沈陽城建發展同步,與這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同生共長。探尋這些老街路,仿佛就是觸摸沈陽的歷史文脈。那麼,作為一名老沈陽,你對它們瞭解多少?一起來探尋吧!

最早的街路:通天街

要問咱沈陽最古老的街路是哪條?答案是:通天街。民俗學傢齊守成介紹,嘮起這條通天街,其實早在元、明兩代就有瞭,它是沈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最古老的街。昔日,元代的沈陽老城是夯土圍成的一座方城,城內有十字交叉形的大街分別通向四個城門,當時的這條街即是南北相通的。明代洪武二十一年,在沈陽土城的基礎上,又建立瞭沈陽磚城,而這一條通天街仍保持著貫穿南北的姿態。到清代皇太極時,通天街因為沈陽城改造而被阻隔,城墻隔斷瞭內外的連通,沈陽故宮的修建阻斷瞭原本的長街,通天街無法貫通南北瞭,北通天街北起盛京路,南至南順城路;南通天街北起樂郊路,南至文藝路。

關於通天街名字的由來,齊守成介紹,“通天”二字實際上取意為通往天子所在。努爾哈赤剛進沈陽城時,那會兒並沒有故宮,但是作為罕王不能沒有住處,彼時的沈陽城還是過去的十字形街路,通往四座城門。綜合諸多考慮,努爾哈赤將自己的宮殿選址在北門旁邊,也就是後來的九門,一方面因為九門作為軍事要點可以屯兵,另一方面,這是位於城市中央南北走向的中軸線。當時所謂的宮殿不過是平房,因為正處戰亂年間,所以並無過多人力、物力來大修宮殿,這樣,努爾哈赤就住在這一處簡陋的二進四合院裡。因為那時通天街直通九門,也就是說直通太祖居住之宮,因此被百姓們稱為通天街。

沈陽故宮、東三省總督府、張氏帥府……如今,這條沈陽最古老的街路,橫跨瞭近現代沈陽最輝煌的時期,更幸運的是,每個時代都留下瞭老建築的遺存,仿佛一座時光博物館。

昔日的皇傢禦路:華山路

在沈陽北塔的《清帝東巡圖》上,皇帝祭祖的隊伍浩浩蕩蕩——據記載,清帝十次東巡祭祖活動都必經“大禦路”,那就是現在的華山路。

追溯華山路的源頭,可從《沈陽城建志》中查到: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(1395)開始出現此路,距今已有600多年。這條路也是關內通往沈陽最古老的道路,當時主要是為瞭經商、調遣軍隊而建的。據記載,清帝十次東巡祭祖的路線不同,但無論皇帝走哪條線路,到最後,都要經華山路進出盛京。

齊守成介紹,華山路之所以取名華山,一方面是因為皇姑區的街路都是以山和水命名;另一方面是借鑒瞭“自古華山一條路”的寓意,華山路在沈陽市的眾多街路當中,有其不可取代的唯一性。

最任性的街路:含笑街、淡泊巷

曾有沈陽網友爆料,在蘇傢屯區居然有一條含笑街,名字真夠奇葩的。網友稱,看到這塊街路牌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到瞭周星馳電影裡的含笑半步癲(一種虛構的毒藥名),感覺這個街路名起得挺任性,難不成從這條街路經過都得保持微笑。

對此,蘇傢屯區民政局地名辦的相關負責人表示, “蘇傢屯區街路花為街名,樹為路名,街名有丁香街、桂花街、迎春街、海棠街、山茶街、牡丹街等,而路名有雪松路、青松路、金錢松路、楓楊路、白松路等,含笑街中的含笑兩字取自代表友情的含笑花。”事實上,早在上世紀80年代,就已經有含笑街瞭,但沒想到30多年過去瞭,借助網絡的傳播,這條看似不起眼兒的街路竟然成瞭“網紅”。

此外,在沈陽“隱藏較深”的淡泊巷也被眼尖的網友“揪”瞭出來。淡泊巷的前世今生是怎靜電除油機樣的?

齊守成介紹,淡泊巷南北長380米寬8米,建於清朝。根據史料記載,此地在清朝命名前,所除油煙機在地為大水泡子,清代時為瞭修四平街(今中街),水泡子被填平,形成瞭小路,小道兩側逐漸修建起民房,百姓起名叫淡泊胡同,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1988年,1988年第二次地名普查後更名為淡泊巷。

“沈陽的胡同名,是當地人按照當時的情況起的,根據所在地的建築、風物、人物、寺廟、王府、商賈行市等命名,以居住在胡同內的居民公認的名字命名。胡同以沈陽人當地生活習慣命名,有一定講究。淡泊巷位置處在商賈集聚地,取名‘淡泊’也有一定的寓意,教育人淡泊名利。”齊守成說。

最具情懷的街路:青年大街

如果要用一條街路來代言大沈陽,絕大多數沈陽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貫穿沈城繁華的青年大街。就像提到北京,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王府井一般。青年大街,這條沈陽的標志性街路,不僅承載著大沈陽的輝煌成就,同時也見證瞭這座城市不斷發展的時代足跡,放眼望去,它貫穿瞭沈陽城的繁華,迎接著南來北往的各色人群,當之無愧地成為“城市名片”。不為人知的是,在不經意間,堪稱沈陽顏值擔當的青年大街已經61歲瞭。

“誰能想到當年的小土路,現在變成瞭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。”知名收藏傢、沈陽晚報文史顧問詹洪閣告訴記者,青年大街始建於1957年,別看現在是雙向10車道,開起來那叫一個敞亮兒,但它的前身卻是一條土路,當時附近有很多菜園子和黃土坑,即便建成初期也隻有雙向4車道,其中還包括馬車道。

對於為何被命名為青年大街,詹洪閣表示,這是因為緊鄰青年公園的緣故,先有瞭青年公園,才有瞭青年大街,而由於是分段建成,在建成之初,青年大街的長度遠沒有現在長,隻是從青年公園到渾河北岸,第二年才與市府廣場相連,進而連通瞭惠工街、團結路等,成為沈陽解放以後新建的第一條南北主幹道。

詹洪閣透露,當時的建設者們就希望將這條街路建設成沈陽最好的街路,隨著道路逐步地拓寬、翻建和延伸,以及沿線地標性建築的拔地而起,這條街路成為瞭沈陽最亮麗的名片。而作為沈陽地理、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軸線,60年來,諸多沈陽地標性建築在青年大街沿線拔地而起,包括五裡河體育場、遼寧省體育館、遼寧展覽館、彩電塔、北方圖書城等,青年大街和沿線地標性建築伴隨著這座城市裡的人們,見證瞭城市的飛速發展和變遷。盡管有些地標性建築或拆除或告別瞭繁盛時代,不過青年大街的存在感卻與日俱增,它更像一位“老朋友”。

沈陽晚報、沈報融媒高級記者白昕
3052CA6B243539FB
arrow
arrow

    esuwg446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